查看原文
其他

相信我,别慌!

南风窗记者谭保罗 南风窗 2019-01-16


但不要忘记,凯恩斯说过,“从长期看,我们都会死”。那么,改革的步伐,也不妨加快。


10月11日,沪指收跌5.22%,失守2600点 沪指跌破“熔断底”。

10月11日,中国股市又跌了,上证指数终于跌破2600点(收于2583点)。


不过,情况还不错——因为其他人,特别是美国人也跌了。


10月10日,美股遭遇“黑色星期三”,道琼斯工业指数跌了830点。之后,韩国首尔综指、香港恒生、澳洲ASX 200指数、日经225指数、台湾加权指数、菲律宾综合指数无一幸免,大家都很难看。


中国股市大跌是“外围传导”吗?这个逻辑一直有很大的争议,因为美股大涨的时候,A股并不轻易跟涨。但外围股市跌的时候,A股却总跌得更狠。“跟跌更跌不跟涨”,这一点,浸润A股的朋友比我更有发言权得多。


这一刻,我们都希望弄清两个问题:


一是A股它探底了吗?探底到了地板,还有地下室吗?


二是A股什么时候反弹,我什么时候该抄底?或者说,我那缩水为1/20的股票啥时候能解套?


这两个人类金融史的哥德巴赫式猜想,的确无法回答。但是,如果我们弄清以下三个问题,这两个猜想其实是可以探寻出一点线索来的。你必须相信我,别慌!


当地时间2018年10月11日,日本东京,行人经过股价显示屏。受美股暴跌影响,亚太股市今日全线大跌,日经225指数跌逾3%。



  1、股市为什么而来?  


中国股市为什么而来?某种流行的说法是,为国企融资。但另一个富有趣味的小典故,更可窥豹一斑。


中国股市成立之初,很多厌倦了贫乏生活,急切渴望建立功名的热血青年,如大院子弟、沪上小开看到了机会,他们纷纷表达了为国家建立第一代中介机构的热忱。但中介机构到底注册为什么名字,却难倒了众人,毕竟咱们国家还没有这种东西。


在美国,证券中介的名字是投资银行(Investment Bank),“投资加银行”,就像高考专业的“国际加金融”一样,名字听起来“吊炸天”!可是,相关部门的领导却根本不让用。为什么?



因为,银行是刚性兑付的,中国老百姓习惯于银行存了钱,必须能保本取回,但在证券中介机构开户,却完全不是一回事。


所以,中介的名字里,绝对不能像美国人那样出现“银行”二字。否则,投资者把股票账户当成银行账户,怎么办?要是引发亏损群众的群体性事件,那更不得了。


所以,我们的中介机构最后学了日本国,统一叫做证券公司。和美国人投资银行的名字相比,咱们的确矮了一头。但不可否认,必须要佩服领导当年的先见之明。


无形的证券市场,从本质上讲,是成千上万的个体之间的契约构成的。证券公司的名字,便是签订契约之前的一种信号,因此不叫“银行”,便是避免了释放错误的信号,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危害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当年的政府官员尽管没学过西方的金融学,但他们真的懂得金融市场,更懂得这个国家。


这两年,为何P2P公司经常出乱子?很简单,P2P公司和投资者之间,从名义到实际操作,都是债务契约,而不是股权契约,存进去,到时候必须还回来。一个是刚性兑付,一个是自认倒霉。




  2、股市过去干了什么? 


任何市场,它成立的目的,最终决定了它的制度设计。中国股市最根本的症结,不是发行核准制,而是另外两大缺陷。


一,缺少真正独立的机构投资者,或者它们说还不够多,不够强大,因此无法制衡违法者。


在一个好的资本市场,独立的机构投资者,特别是那些“有恒产者有恒心”的私营机构投资者,它们的运行,本质上是在资本市场实现一种“代议制”。它们把分散的成千上万个人投资者的权力(股权)集中起来,然后在资本市场集中行使,这种集中使得基金经理手中的权力足以有效制约大鳄和权贵。


分散的个人投资者却根本不具备这个能力,他们的维权成本极高,没有维权的能力,也缺乏意愿。在中国,也有大量的机构投资者,但它们很多都并不独立,它们不过是地方政府或者中央国资的下属“子孙公司”。这种机构投资者的奇特结构,早已决定很多逻辑,对这个问题,我只讲到这里。


二,没有有效的做空机制,会让股市波动变得不可控,这是股灾的制度条件。


2015年的股灾,为什么那么严重?因为涨得太高,所以跌得太狠。那么,为什么会虚高成那个样子?



很简单,因为股市所有参与者的收益途径只有一个——“涨”。如果股市跌,那么所有人都会倒霉。因此,所有人都是“做多者”,那么整个市场所有的力量便会不顾一切地推高股市。为什么会有那些夸张的假消息?为什么会有不顾后果的场外配资?因为,所有人的财富命运都系于“涨”。最终,直到推涨力量衰减,市场马上瞬间坍塌。


但是,如果有做空机制,情况就完全不一样。 “做空者”从股票下跌中获利,那么他们就会干一些相反的事情,去平衡那些毫无理由的上涨。于是,利空的消息会不请自来,去中和那些利多的假消息。甚至,有人还会举报某只股票的违法配资。最终,因为市场的力量,股市的涨跌会变得更加平衡和理性。


人的欲望,都是靠制度和规则驱动的。好的规则之下,市场配置资源,创造财富;而在不好的规则之下,市场分配蛋糕,转移财富。 




  3、股市如今在干什么?  


强调以上两个症结,并不是说现在的核准制就没有问题。


以前,股票首次发行是审批制,地方政府有很大的推荐权力,比如主管工业和金融的副省长权力就很大。后来,新股发行改为核准制,听起来更加市场化了,但核准制的本质并不是不审批,而是把地方政府的推荐权拿掉了,由直属于中央政府的监管机构(发审委)来“核准”。


这一项改革,在当时的确有一定的进步意义。因为,资本市场是统一大国金融市场的一部分,当然需要中央政府的统一监管。但这项改革之后,中国资本市场却发生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变化——国企融资的退出和私人融资的加剧。


股市为国企融资,这个观点,在股市成立之初的确有一定的合理性。在1990年代,资本稀缺,国企困难,当然要靠“不用还”股权契约让社会对国企输血。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,特别是国企的“变强”,国企早已经不再是股市融资的主流。为什么?


国企改革之后,“幸存”的国企都是信用极佳的优等生,它们的扩张越来越有充裕的银行信贷来支撑,而且信贷融资会提高股本收益率(ROE),这是国企领导人的重要政绩。相反,通过股权融资,反而会稀释国有股权的比例,有政治风险,而且也不利于股本收益率的提高。


此外,股市融资之后,如果股票大跌,那么国企领导人可能还会被股民骂得狗血喷头,这不是小事情。因此,作为一个理性的国企领导人,他们必然更加倾向于信贷,而不是股市。实际上,从这些年的A股融资现实来看,国企(除了银行之外)的确早已不再是主流。


相反,私人家族才是近年股市融资的主角。他们充分利用了资本市场那些有利于融资者,而不利于投资者的制度设计(比如市场投资者的结构、诉讼制度的安排等),一些人在这个市场明火执仗,成为转移国民财富的“隐形人”,他们有大院子弟,有大明星,还有不知来历的能量人物。总之,他们是规则的赢家。



实际上,这些偏向于融资者的制度设计,当初是给国企融资准备的,而这些私人家族现在却搭上了国企的“便车”。从某种意义上讲,私人家族在资本市场的暴富历史,即是国家与中央政府的信用被不断透支的历史。


因为,在核准制之下,谁能上市,谁能增发,在普通人眼里,这是监管部门“审批”的。而监管部门又是直属于中央政府“垂直管理下的事业单位”。道理就这么简单,不是吗?


但现在,决策层和监管当局早已认识到这一点,决不允许国家的信用继续被某些私人家族透支。在当下的特殊时点,“共克时艰”的心理基础必然是国家和国民之间的深刻信赖。实际上,股市制度的变革也是这个方向,即不断完善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,在这个市场,重建监管的权威和国家的信用。


证监会主席刘士余讲话极富质感,他曾说,资本市场绝不允许大鳄呼风唤雨,对散户扒皮吸血,要有计划的把一批资本大鳄逮回来。


从1990年代初中国股市启动以来,还没有证监会主席说过这样的“性情之言”。作为股市最高监管长官,他的独特风格,不是率性而为,而是信号。股市的确跌了,但和股市暂时的跌与涨相比,我们更应该关注改革推进的步伐。从长期看,我们相信中国经济,也应该相信中国股市。


但不要忘记,凯恩斯说过,“从长期看,我们都会死”。那么,改革的步伐,也不妨加快。





作者 | 南风窗常务副主编 谭保罗 tdb@nfcmag.com

排版 | GINNY





点击发现更多好文




点击发现更多好物

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